普通的旱麻绳经过移民们的巧手变为活灵活现的手工艺品,这里的麻编工艺品已经在国内部分旅游景区设专柜出售。
虎海霞(左一)是麻编班早期的学徒之一,由她给大家传道授业。
民俗展览馆不时有客商来“淘宝”。
听说麻编能赚钱,外村人也前来学艺。
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有一间民俗展览馆,里面是一片草黄色的艺术世界,展示着地垫、杯垫、钱包等大大小小近百种物件,形象生动、材料环保且兼具艺术性。
它们的创作者正是乡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,140平方米的手工坊里,一根根不起眼的旱麻被他们赋予了新生命。“我的身体已不适合体力活,麻编轻便,可以来工坊编,也能带回家编,照顾家人之余还能赚点零花钱。”59岁的移民周凤琴说。
2017年12月,村委会邀请宁夏非遗项目麻编技艺传承人张璟讲授麻编,周凤琴就是首批报名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,“从最基本的四棱绳开始学起,现在会织杯垫、手提包等十几种物件,我打算再学一些样式复杂的,不仅提升‘含金量’,咱也当当‘非遗’传承人。”周凤琴说。
月牙湖乡像周凤琴这样长期参与麻编的妇女有60余名,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留守妇女22人。目前,工坊分别与内蒙古手工编织工坊、吴忠巧儿刺绣传承有限公司、麻编非遗传承办等单位合作,已完成订单十余批次,每年预计人均增收六千元至八千元。(记者 王鼎 白 茹 文/图)